《山海經》和《易經》一樣,被稱爲我國歷史上兩本地理“奇書.........

第一節、前言:

  《山海經》和《易經》一樣,被稱爲我國歷史上兩本地理“奇書”。《辭海》對《山海經》是這樣記述的:《山海經》, 古代地理著作,十八篇。作者不詳,各篇著作時代也無定論,近代學者多數認爲,不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其中十四篇是戰國時作品,“海內經”四篇則是西漢初年的作品,內容主要爲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民族、物産、約品、祭祖、巫醫等,保存了不少的遠古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的礦物記錄爲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這本書引起了世界性的廣泛關注,千百年來,人們對它作了不少的探索和研究,但由於人們對其成書的年代不詳,記述的地域和範圍不瞭解,尤其對《山海經》的內容結構無所知,對古代的度量衡“里”的長度與今天里的比例關係不瞭解,特別是對《山海經》是《山海經圖》[1]的文字說明不知道,因此對《山海經》書中的異國方土所代表的「圖像符號」看不懂,而長期將其誤認爲“怪物”,這一切造成了人們對《山海經》的莫大誤解。時到今日,理解了這些才能夠真正的破譯它。

    關於《山海經》之研究和論述,海內外存許多互異之論點看法。其中由雲南測繪局伏永發先生所著之《神洲的發現》,是較以往不同方向的新論述。筆者於觀後試舉出個人之閱後心得,並就《山海經》中“海外西經”與“大荒南經”所言及之“三身國”和“羽民國”尋找散存於其他典籍中相關之論述。

第二節、山海經之地理對應:

  一、《山海經》是一部地理著作。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山經”五篇,包含南、西、北、東、中五部分。分別記述當時的中國南、西、北、東、中的山和“山系”約440多座山。其許多的山爲昆侖“山系”的部分,這可以看出,當地中國是一個山區而不是平原地區。第二部分是“海外經”4篇,也分爲南、西、北、東四部分。記述的是當時中國南面、東南邊,西面、西南邊,北面、西北邊,東面、東北邊等各個方位的山川地理。第三部分“海內經”4篇,也分爲南、西、北、東四部分,它與“海外四經”相配合,記述的是“海外四經”範圍之內(即海內)的山川。第四部分“大荒經”四篇,也分爲東、南、西、北四個部分。“大荒四經”與“海外四經”和“海內四經”的方位相配合,它也有“海外四經”的內容,但其範圍更大,可用作“海外四經”內容的補充和檢驗。第五部分《海內經》1 篇,“海”比喻當時中國的中心地區,“海外四經”所包括的地區 就是古中國。“海內”爲“海外”所包圍,它們又爲“大荒”所圍,組成三個層次的《山海經》結構。


 


             山海經範圍圖  

雲南省測繪局扶永發[2]先生畢業于武漢測繪學院,長期從事地圖編制工作。原先在西安測繪總局和湖南航測隊工作過,對《山海經》描述的山川試圖在黃河流域或長江流域尋找,但始終沒有找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其中下游地區多平原,與《山海經》記述的西神州多山是對不上的。古國部落也不多,與《山海經》描述的衆多古國相差甚遠。後調到雲南工作後,運用現代地理學和地圖學的基本知識,從《山海經》中所提供的古代中國北方“有終年結雪”之山;西南有“正立無影”之地和“投物軌燃”之山,山川又多爲南北走向。《山海經》記述的這四個帶有關鍵性的地理條件,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找不到的。中華大地唯雲南有此四個條件。因此,他按照《山海經》記載的河川湖泊和名山在室內勾劃出相應的《山海經》、然後利用《山海經圖》到橫斷山區去實地驗證,“山海經圖”與雲南橫斷山區的地貌輪廓相吻合,證明古代《山海經》記述的山川在雲南橫斷山地區。這是中國古神州的新發現,是長達2000多年來被認爲“地理奇書”《山海經》研究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因此《山海經》記述的古神州大地,可相信是包括今洱海周圍地區的大理州、麗江地區、怒江州、迪慶州、保山地區和臨滄地區的一部分。大致在高黎貢山以東、雲縣、施甸縣以北、金沙江以南,以洱海爲中心的橫斷山區。

  二、扶氏的《山海經》新論和發現能夠經得起地理考證和檢驗乎?扶永發根據《山海經》記述的河流和湖泊,從古黑水(今洱海)入手,找到古神州西海大湖洱海,即翼澤、東海、祥雲、青海等水系,採用“以水定山”的方法,找到不周山、姑灌山、鍾山、南山、古昆侖山等名山。依據《山海經》記載,複製出《山海經圖》,證明《山海經》記載的古神州大地爲滇西橫斷山區。因此《山海經》是一部地理著作,而雲南橫斷山區的地形地貌和《山海經》裡記述的山川是吻合的,因此其理論是可以得到證實並經得起地理考證和檢驗。

  凡對扶永發先生的《山海經》考證結論不同意和持懷疑者,可以根據《山海經》的記載。採用“以水定山”的方法,以《山海經》記載的長度里、折今華里的3.4%-6.0%計算,只要方位不錯,任何人都可以複製出《山海經圖》來,並與橫斷山區的地形地貌作對照,驗證扶永發先生的神州發現,從而糾正過去對《山海經》的誤解看法。

  扶研究認爲,《山海經》是根據《山海經圖》寫成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圖的文字說明。而《山海經》圖有各種圖像(地圖符號),才能真實地記述各地特徵,這些圖像符號奇形怪狀。《山海經》要與《山海經圖》對照才能讀懂,這同今天的地圖要有“圖例”才能看懂是同樣的道理。而這些“較低符號”設計形象複雜。後來由於《山海經圖》遺失,人們就很難看懂《山海經》,而無法破譯它,也就無從知道《山海經》的真正內容。《山海經》中的那些“圖形符號”長期被認爲“怪物”,而造成歷史的大誤解。因此,扶氏的古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是《山海經》研究的重大突破,它爲最終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打下基礎,走出最關鍵的一步。

  扶氏對《山海經》記載的山川地形確定在橫斷山區後,又根據《山海經》記述的歷史,考證我們祖先的出生地和墓地。《山海經》記述了我國古代的“三皇五帝”。伏羲、女媧、神農爲“三皇”;炎帝(又名帝堯)、“黃帝”(又名帝俊、帝嚳)、帝丹朱(又名帝鴻、帝江、黃帝之子)、帝舜(黃帝之孫)帝顓頊(黃帝之曾孫)爲“五帝”。顓頊之後由大禹繼位,但大禹不在“五帝”之列。據扶考證,這五帝中,黃帝墓地在彌渡寅街鄉[3]駐地東南面營盤山;“帝堯”(炎帝)、帝嚳、葬於今彌渡寅街鄉境內的景東坡山上。帝舜、帝丹朱葬在今彌渡寅街勤勞行政村的倉房之上。帝顓頊葬於今麗江倉房之上。帝顓頊葬於今麗江縣大具壩上。女媧之墓在蘭坪縣通甸鄉黃木村南之山。保山市西北皇家墳爲後稷墓,他是黃帝之子,中國農業種植發明人。“三皇五帝”墓地的考證並落實在地圖上,這不但是《山海經》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對中華祖先研究考證的重大突破。

  扶氏根據《山海經》的記述,找到我國遠古時期古昆侖衆多的部族(國家)並落實在地圖上,這是千百年來《山海經》研究者從未有過的。古代趾踵國、青丘國、甌國、無繼國、長股國、深目國、女子國、倭人國、白氏國、無腸國、大人國、聶耳國、跨父國、三身國、羲和國、天毒國、交脛國、歧舌國、流黃國、軒轅國國邑和《山海經》其他諸國國邑都找到並落實在地圖上。這是2000多年來,《山海經》研究第一次能夠把國名標在圖上。找到古軒轅國,找到我們祖先黃帝的出生地在今蘭坪縣金頂鎮二五山(二五是《易經》駁爻的名數,指卦中第二爻和第五爻,二爲陰、五爲陽,它代表吉卦,這指有經天緯地的偉大人物懷胎和降生的地方),這裏保存有軒轅橋、軒轅台台址、黃帝口(山口)、還有“官田”、“女子國”等“千古之迹”。如果不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地,會有這些稱謂嗎?還找到昔日西王母故居地在蘭坪縣阿西鄉玉獅行政村駐地熱來村下的箐溝內的溶洞。找到昔日大禹治水的“點將台”和大禹治水所導的積石之山在麗江縣境內有鼓大同行政村。這些遺址說明什麽?據扶考證,蘭坪縣不但有軒轅故里,而且是西王母故居,女媧墓地也在這裏,這裏是古神州的發祥地,這是《山海經》研究最有價值和最具說服力的所在。

伏氏以《山海經》評載爲依據,不能不信。但“三皇五帝”年代是在夏朝以前,而《山海經》記述的年代普遍認爲是春秋戰國至西漢初年,這中間隔著夏、商、周三個朝代和春秋戰國的兩、三千年。因此這些記載是真實呢,還是出於對祖先的崇敬而把祖先們添加進去?不得而知,需要歷史學家考古挖掘驗證。扶永發先生對我們祖先考證認定在橫斷山區並有較確切的地點和依據,這比長期以來認爲的,我們祖先在黃河流域至今又沒有任何地點的虛無幻影又確切得多,這不可不信,但又不可全信。因爲它涉及到海內外炎黃子孫能否接受的現實,需通過考古挖掘才能最後作出科學結論。

  三、《山海經》記載的地理是中國遠古時代的地理。這地理與今日雲南西部橫斷山脈地區的地形相吻合,表明這地理的記載是準確可靠的。《山海經》又比較集中地記載了大禹及之前“五帝”時代的歷史,顯然這歷史的記載也是真實可信的。因此,我認爲“五帝”之前的黃帝的蹤迹應到今日的滇西去尋找才是正確的。

  據《山海經》記載,軒轅丘爲今滇西北蘭坪縣境內沘江東、西二源及通甸河(均爲瀾滄江支流)的上源西南一帶之山。該山爲《山海經》所載軒轅國的北部之山,故名軒轅丘。軒轅丘的南部又名窮山(或江山)。窮山的南端(今金頂鎮駐地金頂街之西)有一小山,今名二五山,該山上有《山海經》中所載的軒轅台的故址,軒轅台爲黃帝所居之台,故軒轅台故址所在的二五山爲我中華民族的聖地!

  今蘭坪縣金頂鎮及拉進鎮境內的沘江西源挂登河、金坪河流域爲古軒轅國地。古軒轅國國邑位於今金頂鎮駐地文興街的西南角處(二五山之南)。黃帝爲軒轅國人,又居於軒轅台,故其名爲軒轅黃帝。

  黃帝實未與炎帝戰,而確與蚩尤戰。黃帝戰蚩尤,是黃帝時代的一重大事件。此事件在《山海經》中的記載確實具有神州性。黃帝與蚩尤的戰地有今日滇西的巍山境內。今巍山縣廟街鄉添澤行政村的楓木橋()處,即爲蚩尤之死地(在巍山縣城北面約7公里處)。《山海經·大荒南經》說:“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爲楓木。”蚩尤是被擒殺的。

  《山海經》中,黃帝又名帝俊、帝嚳。他繼炎帝(又名帝堯)而爲帝。他在當時有著至高無上的顯赫地位和極大的權威,是一個偉大的人王,同時他又具有天神性。他有雷祖、娥皇、羲和、常羲4(也許還不止此數)。粗略統計,他有子(31)女(1344人,黃帝的子孫後嗣,多是我國遠古時代一些國(實爲部落)的開國之君及夏、商、周等朝代的始祖,並成爲我國歷史上所形成的各個民族的祖先。黃帝的子孫後嗣還有許多重要的發明,爲早期的中國文明奠定了基礎。

  據《山海經》記載。黃帝(帝嚳)之墓是在今彌渡縣境內彌渡壩子南部的西南的山中(古時稱爲狄山、岳山和湯山),亦即在今寅街鄉西部毗雌河流域的山中。

第三節、帝舜與帝嚳之辨

《大荒南經》云:

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也。(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云:三身國姚姓,故如此帝俊是帝舜矣。)至於舜與俊、夋在音韻上之關係,王國維、楊樹達早有論之,茲不贅。舜既爲俊,俊即鵔之假借字,鵕即鵕鸃。《說文》鳥部:鵔,鵕鸃,鷩也。(讀爲私閏切)《雜字解詁》云:鵕鸃似鳳皇。《廣雅》卷十釋鳥云:鵕鸃,鳳皇屬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射鵕鸃,郭璞注云:似鳳有光彩。又《倉頡》解詁云:鵕鸃,神鳥飛竟天,漢以爲侍中寇。《楚辭》:撫朱爵與鵕鸃,王注鵕鸃,神俊之鳥也。《說文》云:鳳,神鳥也。……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舜之稱鵕,亦爲圖騰之公名。由此觀之,舜之稱俊,即鵕鳥,亦即鳳皇。與太皞姓鳳,以鳳爲圖騰者,若合符節。大概因爲鳳皇豐羽長尾,五彩繽紛,甚爲俊美,所以總把它又叫做俊鳥(鵕)。太皞姓風(鳳),舜名爲鵕(凰)可見太皞就是舜了。

又太皞之皞,即皓字,而皓即帝嚳。《管子侈靡》,《史記》三代世表及《封禪書》帝嚳皆作帝俈。漢武梁祠石室盡像題字:帝俈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帝嚳既爲太皞,而帝嚳亦即帝俊,亦即卜辭上之高祖夔。王國維《古史新證》云:《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皇甫謐曰:帝嚳名夋。《初學記》九引《帝王世紀》曰: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曰夋。《太平禦覽》八十引作。《史記正義》引作。遂爲異文,岌則訛字也。《山海經》屢稱帝俊,(原注:凡十二見)郭璞注於《大荒西經》:帝俊生後稷下云:俊宜爲嚳,餘皆以爲帝嚳之假借。然《大荒東經》曰:帝俊生仲容,南經曰:帝俊生季厘,是在《左氏傳》之仲熊季貍,所謂高辛氏之才子也。《海內經》曰:帝俊有子八人實始爲歌舞,即《左氏傳》所謂有才子八人也。《大荒西經》: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又記所云帝嚳次妃諏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者也。”……三占從二,知郭璞以帝俊爲帝舜,不如皇甫謐以夋爲帝嚳名之當矣。祭法:殷人礻帝嚳,魯語作殷人礻帝舜,舜亦當作。嚳爲契父,爲商人所自出之帝,故商人礻帝之,卜辭稱高祖夔,乃輿王亥大乙同稱,疑非嚳不足以當之矣。

郭沫若亦認爲帝嚳亦即舜:魯語云:礻帝舜,祭法云:礻帝嚳;正舜嚳爲一之證,章昭云字誤者,非也。引自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楚辭天問篇敘舜衆事于夏後,于殷先公先王之前,亦表明帝舜之即帝嚳,篇中舜嚳同出者,蓋傳聞異辭,不則後人所改易也。王云:大荒經自有帝舜,不應前後互異,實則大荒經中亦有帝嚳,大荒南經云: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嶽山,與帝俊亦正前後互異,蓋山海經之輯爭光者本諸異辭之傳聞,誤以帝俊,帝嚳,帝舜爲三人也。

太皓既爲帝俈,而帝皓又爲帝俊與帝舜,則自然的推論不能不說太皓亦即舜了。傅斯年指出:舜是帝嚳,我想這關係不能單單從文字音韻上講,因爲二字無論如何不能音轉作告,或形誤爲俈。舜之爲俈其理由甚簡單,就是因爲俈即皓字。舜以鳥爲圖騰又以太陽爲圖騰,所以舜名爲鵕,而一名太皞,或稱帝皓(俈)。猶之乎帝嚳名皓取義於日,號曰高辛。高蓋爲鳳字之省,甲骨文鳳字字頭多象鳳冠,即辛字,是帝嚳即高鳳也。傳說又說帝嚳戴幹(《潛夫論·五德志》),戴幹就是戴辛,或即戴鳳冠。《離騷》說帝嚳欲通有娥氏之佚女,先遣鳳鳥爲使:望瑤台之偃蹇兮,見有娥之佚女。……鳳皇既受(授)詒(貽)兮,恐高辛之先我。帝嚳通之,而曰鳳皇授貽。我們雖不能說在詩人屈原的心目中尚以帝嚳爲鳳皇,但從這傳說的第二階段(以鳥爲使,與以鳥爲媒)可以推知第一個階段的意義是以鳥代表人名,即以鳥爲圖騰者。《大荒東經》云:有五采之鳥,相鄉棄沙,(按:棄乃弄之訛文。)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采鳥是司。五采之鳥即鳳皇

四、典籍中之三身國羽民國(羽蒙國)

引自“海外西經”卷七

海外自西南陬[4]西北陬者。滅蒙鳥在結匈國北,爲鳥青,赤尾。大運山高三百仞,在滅蒙鳥北。古大樂之野,夏後啓於此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5]。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三身國在夏後啓北,一首而三身。

 引自“大荒南經” 卷十五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有淵四方,四隅皆送,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

關於“三身國”的相關記載和論述並不多見,人多將其以異域單純視之。綜觀典籍,僅能得知其為帝俊妻娥皇之後,以姚姓稱之,食黍,並能控制鳥禽。若以扶氏之地理投影觀之,約為今之雲南省大理市洱海南邊,屬白族自治區的範圍內。此“三身國”名甚至一直到清末重印記載明初鄭和下西洋之《萬寶全書》中,仍可得見。因此“三身國”應為現實存在且立國悠久之族國為是。然自兩漢以致元明,歷千百年間再無其他佐證可觀,亦無其他描述記錄的隻字片語可尋,不得不令人重新思考“三身”其名果指一國族之名呼?還是當另有所指?

再觀引“大荒南經” 卷十五

又有成山,甘水窮焉。有季禺之國,顓頊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

郭璞注云:「能飛不能遠,卵生,畫似仙人也。」珂[6]案:淮南子墜形篇[7]有羽民。楚辭遠遊云:「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王逸注云:「因就眾仙於明光也,丹丘,晝夜常明也。九懷曰:『夕宿乎明光,』明光即丹丘也。山海經言有羽人之國,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是以羽民即仙人矣,而郭璞注云:「畫似仙人。」又云:「能飛不能遠,卵生。」博物志外國亦云:「羽民國民,有翼,飛不遠,多鸞鳥,民食其卵。去九疑四萬三千里。」觀此,則羽民自是殊方[8]一族類,非仙人也。王逸引山海經「羽人之國」以證丹丘之羽人失之;丹丘之羽人則仙也,有說詳後「不死民」節中。郭璞山海經圖贊云:「鳥喙長頰,羽生則卵;矯翼而翔,能飛不遠;人維屬,何狀之反。」末二句最能得其本真。

郭璞云:「啟筮曰:『羽民之狀,鳥喙赤目而白首。』」郝懿行云:「文選鸚鵡賦注引歸藏啟筮曰:『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是生百鳥。』即此也,羽民、羽蒙聲相轉。」

又引《鏡花緣》第三十八回

一個大頭、三個身驅的,名叫三身國。三身對面有個身有雙翼、人面鳥嘴的, 名叫歡兜國….”。

在明清小說《鏡花緣》一書中,發現亦有“三身國”、“歡兜國”之描寫。想李汝珍成書之時或許是受了《山海經》一書影響,故借用其之風土異民之述,稍加改編而成。但問題是《鏡花緣》文中所稱之“歡兜國”是否就是我們這裡所稱之“羽民國”,筆者找到下面的論述。

《山海經》郭璞注云:「讙兜,堯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畫亦似仙人也。」珂案:神異經南荒經云:「南方有人,人面鳥喙而有翼,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魚,有翼不足以飛,一名鴅兜。書[9]曰:『放鴅兜於崇山。』一名驩兜。為人狠惡,不畏風雨禽獸,犯死乃休耳。」博物志外國亦云:「驩兜國,其民盡似仙人。帝堯司徒驩兜。民常捕海島中人面鳥。去南國萬六千裏。盡似仙人也。」到這裡我們很可以看出其描寫“歡兜國民”之外在形象與“羽民國”竟如此的相同,皆屬有翼、人身、鳥喙(鳥面)之形象。珂案:淮南子墜形篇有讙頭國。讙頭國或讙朱國當即是丹朱國。

試引鄒漢勛《讀書偶識二》[10]當中一段可證:「驩兜(舜典、孟子)、驩頭、驩朱(山海經)、鴅兜(尚書大傳)、丹朱(益稷),五者一也,古字通用。」再引童書業《丹朱與驩兜》(浙江圖書館館刊四卷五期)亦可證:「丹朱、驩兜音近:驩兜古文尚書作鴅,鴅字從鳥,丹聲;或作咮,從口,朱聲;皆可為丹朱可讀為驩兜之證。」蓋堯子丹朱不肖,堯以天下讓諸舜,三苗之君同情丹朱,而非堯之所為。堯殺三苗之君(見後晉郭璞注),使「後稷放帝朱於丹水」(海內南經郭璞注引竹書紀年),三苗餘眾,亦遷居於丹水以就丹朱,是為南蠻(「苗」「蠻」一聲之轉,「堯戰於丹水之浦服南蠻」或又傳為「堯與有苗戰於丹水之浦」,是其證)。丹朱與南蠻旋舉叛旗,堯乃戰之於丹水之浦,人因遂謂「堯殺長子」(莊子盜蹠),實則丹朱兵敗懷慚,乃自以為「有罪」,因「自投南海而死」,堯「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見前郭璞注),其後子孫繁衍,遂為此讙頭國或曰讙朱國,實則當是丹朱國。綜此所見,知“羽民國”實為“歡兜”國。

五、結論

《山海經》是為古神州之地理書說至此或可成立無疑,由扶氏之《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一書,到袁氏之《山海經校注》,讓後人能夠重新採不同於以往的新視角來檢視《山海經》這本古籍。因此,原著中所現之奇異國族,當如同扶氏所言實為《山海經圖》之地圖符號標示,而非神怪異民之屬。其國族名能延續再現于明清章回小說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筆者所學仍疏,無力續究“三身國”或“羽民國”之今日所表,更無論其他疏土異民。恐留待有能者再行鑽研以求新見之。

六、參考書目

1、《中國古代神話》,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山海經校注》,[]郭璞注,袁珂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讀書偶識》 [10, 1] ,鄒漢勛, 2002, 1

4、《神州的發現》,扶永發,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

5、《山海經箋疏》,(清)郝懿行,巴蜀書社,1985排印本

6、《古代社會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64

7、《山海經》中故事性神話之詮釋,邱宜文,中國技術學院學報 2693.07,頁22

8、「楚辭、天問」中的神話研究,林國偉,雲漢學刊 11期,93.05,頁47

9、《山海經》中的理想國度,張惠喬,中國語文 925月號,頁50

10、《山海經》地理圖考簡介,王溦,文藝復興 6264.05,頁57

11、《山海經》,線上原典,http://www.guoxue.com/zibu/zhajia/sanhaijin/shjml.htm

12、《鏡花緣》,[]李汝珍,線上原典,http://www.guxiang.com/shici/mqxiaoshuo/jinghua

13、《淮南子》墜形訓,線上原典,http://www.guoxue.com/zibu/huainanzi/hnzml.htm



[1]古山海經有圖,陶淵明有觀山海經圖詩句。但山海經古圖已失。今山海經圖繪於明清

[2] 19435月生,重慶人。雲南省測繪産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製圖檢驗室主任。研究並實地考察《水經注》,寫出了《漢水源頭考》(約四萬字,已發表)、《陳倉道的新發現》(約六千字,末發表)《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一書(約十七萬字)

[3] 大理白族自治州

[4] 同隅字

[5] 手操翳環,身佩玉璜的巫覡

[6] 袁珂,中國當代神話學大師,著述甚豐,其《中國古代神話》被視為是中國研究上古神話之準則。

[7]又名《淮南鴻烈》,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共同編著,《漢書.藝文志》列《淮南子》爲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爲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劉安(前179—121年),漢高祖劉邦之孫厲王劉長之子。

[8] 異域

[9] 尚書

[10] 讀書偶識: [10, 1] ,鄒漢勛撰, 2002,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