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顓頊,五帝之一。姓姬,號高陽。相傳為黃帝之重孫...........

前言:

顓頊,五帝之一。姓姬,號高陽。相傳為黃帝之重孫,黃帝孫昌意之子,生於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帶),實居窮桑,其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中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感而懷身孕,生下顓頊。十歲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都於帝丘(今濮陽縣西南)。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號為高陽氏,列為五帝之一。

一、             先秦兩漢有關帝顓頊的記載

 《史記  五帝本紀》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製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

《山海經 大荒北經》:有叔歜[1]國,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山海經》、《竹書紀年》、《淮南子》均載:顓頊生若水

《山海經 海內東經》: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

《准南子  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山海經·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

《山海經·大荒西經》: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爲魚,是爲魚婦。顓頊死即複穌。


二、             帝顓頊的名義

帝顓頊乃北方水德之帝,其爺爺「昌意」是黃帝和嫘祖所生。昌意在天庭犯了過錯,被貶謫到凡界的若水,生下了韓流。韓流的模樣委實古怪:細長脖,小耳朵,人臉、豬嘴、麒麟身,雙腿並在一塊兒,下面長著一對豬蹄。韓流娶淖子氏的女兒阿女爲妻,生下了帝顓頊。帝顓頂的長相,與他的父親也大體相似。


三、             帝顓頊的人格和神格

神格面一:令飛龍吟鱷鼓鳴

帝顓頊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愛好音樂。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淒淒鏘鏘的聲音,十分悅耳,便令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爲《承雲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又令揚子鱷揮尾擊肚,鳴鼓作響,聲音嘹亮。人間受到帝顓頊的影響,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這種鼓很貴重,叫鼉鼓。


神格面二:定星辰栓日月

      初登主宰神位的帝顓頊,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將原本不停運轉的太陽、月亮和星星都牢牢拴在天穹的北邊,固定在北方上空,這麽一來,他的根據地北方三十六國永遠光輝燦爛,相反,東、南、西方諸國則永遠漆黑一團,百姓伸手不見五指,生活異常不便。


神格面三:絕天地通

    帝顓頊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是隔絕天和地的通途。在他執掌三界大權之前,天、地雖也分開,但距離較近,並且還有天梯相通,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與大樹。天梯原爲神、仙、巫而設,人間的智者、勇士,也能憑著智謀和勇敢攀登天梯,直達天庭。那時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訴,神亦可以隨便至凡界遊山玩水,人與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確的。帝顓頊繼承黃帝做了主宰神,把蚩尤領導苗民造反之事作爲教訓,他考慮到人、神雜糅混居弊多利少,將來難保沒有第二個蚩尤下凡煽動世人上天與他作對,爲此他命令孫兒「重」、「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斷,讓人上不了天,神下不了地,從此,「重」專門管理天,「黎」專門管理地。大家雖然喪失了自由往來的便利,卻能維持宇宙秩序,保證安全。


神格面四:持神器克水怪

傳說中,於今內黃河西南一帶有黃水怪,常口吐黃水淹沒農田、沖毀房屋。顓頊決心降服之。二人激戰不分勝敗,顓頊便上天求女媧幫忙。女媧借來天王寶劍交給顓頊,使其持神器敗水怪。又為了給人間造福,他用天王劍把大沙崗變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劍在山旁劃一道河,取名「硝河」。從此這裡有山有水,林茂糧豐,人們過上了好日子。


人格面一:澤被宇內

  《准南子  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  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由此觀之,顓頊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人格面二:定四時制禮儀

《史記  五帝本紀》載顓頊是位沈靜、博識、有謀略的人。他能根據不同地域條件發展生產,聚集財物。又以觀天象,按日月運行而定四時(當時已有曆法,稱『顓頊曆』)。並製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教化人民,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為南正,專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為火正,專管人間之事。因而顓頊時期,生產較前有很大發展。


四、             帝顓頊與古代部族的關係

顓頊是上古時期華夏族與東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領,主要活動在冀、魯、豫一帶。當時還有個強盛的部族,首領叫共工氏,他活動在太行山東麓冀州一帶。共工氏力大無比,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與顓頊爭奪帝位,於是就發動了向顓頊部族進攻的侵略戰爭。顓頊足智多謀,沈著應戰,經過一場激烈戰鬥,打敗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現寧夏),怒觸不周山而死。


五、             帝顓頊地位的升降

前言道帝顓頊乃北方水德之帝,為黃帝之重孫。具有半神半人的特性,亦具有神力可定四方制儀範,其神格面成就了民族始祖之面貌為神聖不可侵犯。但後來卻漸失神性而較近於凡人,為了平定部族之亂也必須爭戰求勝方可確立自己為首的地位。其由神格轉便為人格的這個情況,可視為是拉近其與一般凡人部眾的差異性,並將其從天上的王轉成人世間的王,使其在歷史流變和脈絡中有一合理和正當的地位。但關於帝顓頊地位升降的探究中,較引人注意的一點卻是關於他的「死」和「復甦」,似乎將他再度由人格地位提升回到天神的地位,有關於這一點,留待下面敘述。


六、             帝顓頊之死

提到顓頊之死,最為人感到興趣的是其「死而復甦」這一點。如《山海經  大荒西經》所載: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爲魚,是爲魚婦。顓頊死即複穌。後人對這條史料已多有研究,此處不再多加著墨,但有意思的是就中國歷史上來說,死而復甦者唯顓頊一人也,因此乃不免有人將其與西方耶穌之復活相提並論。而就其葬地竟有多種說法,如《山海經  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山海經  海內東經》: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之


據長春光機學院教授宮玉海先生認為,附禺鮒魚務隅鳧餘之山,就在吉林省扶餘縣境內,其南北皆有松花江(北江爲松花江幹流,南爲第二松花江),北有長春嶺,從地形上看就像一條大魚。他說,這個地名是從記音和記形兩方面而來:因爲它在松花江的拐彎處,因此叫附禺;它的地形像一條魚,漁獵氏族把它叫鮒魚;鳥氏家族又把它叫鳧餘


另有一些古籍記載,顓頊死後葬在濮陽,傳統觀點認爲是今河南省的濮陽。但宮玉海說,濮陽應爲濮水之陽(南),也就是扶餘地方。因爲扶餘的北松花江,在《山海經》中原叫濮水 (有蔔奎地名爲證),濮陽就是““濮水之陽(南)。這和《山海經》中的記載也是一致的。



[1] 《華陽國志》上的""。大概因蜀在"周之叔世"稱王。蜀人也自認爲是顓頊之後。畢沅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